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明确提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国家相互往来、国际交流合作的标志性名片。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提出以来,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接受和认可。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文化的传播与弘扬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作为民心相通的重要推动力,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日益彰显,也更加要求中国文化“走出去”。讲述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文学是一个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一个时代精神的有力反映。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进程中,文学自当成为这一宏观战略的排头兵,在整个文化战线打头阵。
自古以来,中国就有浓郁的天下情怀和大同理念,先贤早就提出“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亲仁善邻”等主张。让文学“走出去”,把《诗经》、《离骚》、唐诗、宋词、元曲等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发扬光大,能够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认知中国,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源流,尽可能减少对外传播中的“文化折扣”。
当然,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重要的是向世界介绍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用文学的语言阐释在中国领导下的中国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当前,世界对中国的认识仍存在一些误解。文学就应该挺身而出,着力于消弭这些误解和问题,讲好中国如何从南湖红船上寻觅光明的摆渡人升华为带领中国人民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奇迹的主心骨的成长历程,讲好中国如何把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雄伟征程,讲好中国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拳拳心路,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以文学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内容要从一个个具体领域入手,从解决一些世界性难题的探索切入,提供引发启迪、可资借鉴的成功经验。比方说,近年来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塞罕坝沙地不再是“飞鸟无栖树”,库布其沙漠不再是“死亡之海”,九曲黄河也不再是“万里沙”,这一系列“绿色奇迹”让人刮目相看。与此相对应,文学的眼光也转向生态、关注自然,聚焦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当下,方兴未艾的生态文学已经进行了探寻,尽管初期不可避免地受到《瓦尔登湖》《沙乡年鉴》等国外经典作品的影响,但短短数年时间,中国生态文学就展现出蓬勃的生机,创作愈加活跃,内涵不断拓展,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主题涵盖草原、森林、动植物、荒漠化、湿地、水土流失等方面,创作出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范、中国格调的生态文学作品。这些作品中的优秀代表,就应当率先“走出去”,展现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喜人变化,聚焦中国普遍觉醒的生态保护意识,让世人看到中国的大国担当与治理智慧。
在积极参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中,历史也赋予当代文学一个宝贵的契机,即能够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角度来观察和审视文学创作,从更宽广的世界视野解读一部部经典作品,进而重新挖掘、梳理文学的精神内核,提升文学创作的思想价值和人性光环。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对文学的反哺。作家应当密切关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对这个时代和社会抱有广博的热情、系统的观察和独特的思考,立足中国土壤,放眼世界进程,站在全人类的高度开展文学创作,不断增强文化自信。安徒生文学奖获得者曹文轩曾经说过:“我们说一个人有力量、有能力,除了他自己有点强之外,还在于背后他人的力量,这个他人,可能是一个具体的人,可能是一个家族,可能是一个团体,而我的背景是中国。这个经受了无数苦难与灾难的国家,一直源源不断地向我提供独特的写作资源。我的作品是独特的,只能发生在中国,但它涉及的主题寓意全人类。这应该是我获奖的最重要的原因。”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呼唤文学的精品力作,需要我们的作家把对时代、社会和人性的理解充分显露出来,用大家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高质量讲好这个伟大时代的伟大故事,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同时,注重角度的多元化,既要有宏大叙事,解读博大精深的治国理政思想和实践,也可以用微观视角,讲述一个个小故事、小人物、小变化,用真情实感打动人,进行既有深度又有温度的全景式传播。
在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条明亮而宽阔的大道上,文学并不是孤独的,同行的还有谋求人类共同利益、履行人类共同责任的各行各业。当然,文学自身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是可以实现有效沟通的共同语言,文学也是人学,是可以承担和表现人类共同情感的艺术形式,理应担负起更大的责任。期待我们的作家行动起来,期待更多更好的作品给我们以惊喜。
《壮大文学表现人类共同情感的力量》由中公名城新网整理提供,转载请注明!原创另行标注!请尊重版权!http://www.zgmcxw.com/wh/2203.html